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国家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部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没有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条,缺乏外部联动能力。理论上,能够对河北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是第二产业,但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还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对企业干预比较大。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以城市群的面目出现的,如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区城市群、日本关西城市群、英国中部城市群、德国中部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大小城市之间,在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产业部门合理分工的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可以说,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在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京津冀经济发展趋势
1、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将更加合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公告提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及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为引导京津冀地区合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编制《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以“五链”为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即,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发挥京津冀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合理布局,协同发展。以点状经济作为带状经济的重要补充,发展若干特色产业基地。为此,国家将继续加强产业、金融、财税、科技等政策的协同,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推进京津冀产业有序转移工作。产业政策精准发力,严格执行京津冀三省市发布的产业负面清单,严禁超出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项目落地建设;继续推进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建立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在三地推行企业和人才资质互认、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改革,最大限度方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政策推动下,相信京津冀产业发展格局将更加合理。
2、创新将成为京津冀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
京津冀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城市群。京津冀三地将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将建立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联盟,制定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大型仪器共享规则,形成稳定的服务京津冀发展的网络服务平台,并建立京津冀技术交易联盟。为更好地增强科技转化的承载能力,河北将综合考虑区位、交通、产业创业创新等基础条件,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客新城。同时,将围绕白洋淀科技城、固安高新开发区、亦庄等地建设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同时,规模达1000亿元的“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基金”在曹妃甸成立,未来将重点支持三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升级项目。同时,天津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存续期为10年。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将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资金流向,未来将在整个京津冀区域,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精密制造、“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三地将建立京津冀标准化联盟,研究提出京津冀相关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简化标准立项审批流程,缩短标准制定周期。同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将以北京为核心进行创新研发,在天津、河北实现产业转化和出口,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京津特别是北京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
2015年,京津冀三地互投(扣除给自身投资)一共投了1948.75亿,其中,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额达到1600多亿,占84.25%,反映北京外溢效应显现,已经在推进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对天津的投资倾向于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研发主要是科技研究与技术服务,还有一个资本环节,主要是以金融服务为导向。2015年北京投入天津的研发环节和资本环节大体上占北京对津冀这两个行业投资的75%-90%多,投金融90%多投到了天津,投研发70%多投到天津。北京对河北的投资倾向于制造环节,大体上占了60%多。天津对河北主要投在了房地产和制造业;河北对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和金融。
2016—2017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政府思想观念及认识的转变、生产要素的变化,估计这种趋势将更为明显。
4、京津冀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发展
北京:2016年,房地产销售持续火爆,加上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叠加带动,住房相关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较快,拉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估计2017年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幅将下降,但2016年信息器材类消费领先增长的局面可能仍将延续,总体而言,消费需求仍将处在低速增长区间。2016年北京投资增长主要依赖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而民间投资疲弱,出现负增长。2017年,北京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扩张期,投资力度会比较大,在国家PPP新规指引下,民间投资会有所恢复,整体上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低速增长的态势。不过北京有良好的科技资源优势,截止到2016年6月末,北京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39万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388家,占全国近20%。众创空间200余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151家,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942家,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1.6万亿元。因此,在创新带动下,相关服务业仍将保持较高增幅,预计经济增长6—6.5%。
天津:预计其经济增长可能继续领先,原因在于其近年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前三季度,新注册市场主体12.41万户,同比多增1.89万户,其中,民营主体12.16万户,占新注册市场主体的98.0%;新注册企业6.75万户,同比多增1.49万户。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352.1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6%。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8.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9.9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5.8%;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22.4%,快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6.5个百分点,占全市限上销售额的比重为46.5%,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6731.74亿元,增长7.8%,占全社会投资的57.7%,其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仍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比分别为35.3%和19.3%。特别是天津的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地改变,已经是重化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像航空航天、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已经成为其工业的主力。加上获批建设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了政策上先行先试的优势。因此,预计天津经济增长可能维持在9%左右,仍将处在各地区经济增速前列。
河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河北赖以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污染的“倒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单纯依靠钢铁、煤炭等资源难以支撑,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环境容量难以容纳,以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客观上“倒逼”河北痛定思痛,采取果断措施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河北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科技、高品质产品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河北6643的任务,即6000万吨钢、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000万标箱玻璃压产的任务要求2017年必须要完成,对经济增长会构成一定影响。不过在京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支持影响下,经济增幅尚不至于突降,总体保持平稳,估计在6%左右。
整体而言,京津冀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发展,增幅稳中略降。(作者:胡少维 郝彦菲)